《今日湖北》記者專訪我司董事長
人物名片:
陳義紅博士,1979年至1986年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激光技術專業;1994年為華中科技大學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1998年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0年受聘為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2001年回國創業,在此期間,他發明生產的“TEA CO2激光打標機”、“無氦橫流CO2激光器”和“大功率全固化固體激光器”等項目填補國內空白。2003年至2007年,他先后獲得武漢市優秀企業家稱號、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和武漢市杰出青年企業家等榮譽稱號,現為湖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政協武漢市委員、湖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湖北省僑商協會副會長、武漢市海外聯誼會理事、湖北省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武漢中國光谷激光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工程光學學會會員。
創業光谷圓激光夢
記者/陳思炎
陳義紅,一位“海歸派”中的年輕博士,一位站立高科技前沿而又不斷搏擊長空的人。他不僅在激光科學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且在新加坡,武漢•中國光谷和廣東分別打造出了四個名牌高新技術企業——新加坡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武漢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和武漢大華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和廣州安特激光技術有限公司。然而,成功的他常說:“在國內,創業光谷愿了我的激光夢”。
記者:作為一個在激光領域頗負盛名的教授,您怎樣經歷由學者到商人的轉變?
陳義紅:雖然我一直在大學和研究院工作,但我始終與商人、企業家打交道。特別是在研究院工作時,我們必須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實際上是推銷我們的特殊產品——思想和成果。在新加坡時,我就先后與五家企業聯合開發過激光產品,這些企業目前在新加坡都發展成為頂尖的激光方面的大企業,他們當時也是從零起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激光方面我比他們還專家,為什么我不可以自己做呢?當然我也有缺陷,比如缺乏市場經驗,但什么事都是可以學的呀!如果沒有膽量去開始,就永遠不會有經驗。正因為如此,我在新加坡注冊了一家小公司,做為自己經商下海的“試驗田”。
記者:在新加坡,您的生活非常富有且舒適,您為什么想到要回國呢?
陳義紅:我發現自己既不是新加坡本土成長起來的博士,又不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博士來新加坡工作的,自己只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博士;盡管我受到同事們的尊重,和方方面面的關系處理的不錯,但要進入研究院高層管理甚至在中層擔任部門經理是非常困難的。我常常懷念在華中科技大學光學系擔任輔導員,參加研究生管理的日子。尤其當選中國光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席,和100多名全國青年同行的朋友們相聚,砌磋琢磨,那朝氣勃勃充滿希望的生活場景,至今仍鮮活地珍藏在我心里,令我眷戀。而這一切讓我在國外感到非常孤單。
2000年5月,時任武漢市副市長辜勝阻和東湖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唐良智,率武漢經貿代表團十余人到新加坡招商引資,招攬人才。當時是我負責組織接待的。唐良智與我在華中科技大學是同一屆畢業的同學。唐良智對我說:“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很好,尤其是武漢正在創辦國內第一個光電子產業基地,名叫“武漢中國光谷”。我們這次來新加坡重點推出中國光谷,招項目招人才。義紅,聽說你在新加坡激光界干的相當不錯,希望你能回武漢,到中國光谷來創業。”
當我把辭職報告交給精迪制造技術研究院部門經理時,對方甚感意外。部門經理不禁睜著驚奇的大眼睛,疑惑地問:“Doctor陳,你怎么會動起辭職的念頭?在研究院做激光研究項目,你干的很好。每年你的工作表現和業績都很好,你的評分總居前列。怎么,你要走?”
“我想回國創業試一試,闖一闖。”
“研究院工作條件不錯,請你慎重考慮。”
真正要離開研究院,我的心情還是非常矛盾的,因為我的年薪比較高,和妻子女兒日日相聚,生活非常舒適安逸,如果回國,萬一創業失敗,回新加坡的處境會十分尷尬。辭職意味著斷絕后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記者:您回國創業后,當時的市場情形如何?您怎樣找準發展方向?
陳義紅:專家、學者在開始創業時往往注重產品的先進性、完美性,但缺少市場的敏感性,我也是如此。我回國時主要是帶來先進的全固化固體激光的制造技術。2001年4月就通過了新技術新產品鑒定,但當時的制造成本略為偏高,市場一下子還不能接收。因為我是從國外回來,開始時自然選用較多的國外元器件,以求先進性,可靠性等。后來,為降低成本,在不犧牲質量的前提下,我們也盡量選用國內的元器件,采取批量采購,同時自己設計制造一些零配件,比如激光電源、打標軟件等,利用武漢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通過調整策略,運用這些先進技術研發更適合中國市場行情的相關產品,開發出了各類激光打標機、雕刻機、切割機、焊接機等。
記者:當時您的心態如何?
陳義紅:我當時也并不是很有信心,既然已經有了開頭,那么就要堅持下去。
記者:現在,光谷的不少創業企業家最頭疼的,就是資金問題。而有報道說,您剛到武漢來創業時,就成功融資了1100萬元。能否請您談談輕松過了資金關的秘訣?
陳義紅:其實一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是缺少資金的,縱然你在起步時成功地融資,但越是發展,越是感到資金短缺,因為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融資方面我不是專家,也不會“鼓動性”地推銷自己,但我有誠信,有好的口碑。2004年公司在缺乏流動資金時,東湖開發區領導在我既無資產抵押又無擔保的情況下,毅然地借給我100萬元的流動資金,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當然,我提前還了借款。這說明了什么?“誠信是金”呀!
記者:您曾說過:“在公司,我是第二把手,第一把手是制度。制度大于總經理,制度大于一切。”能否請您舉個例子?
陳義紅:在創業的初期,因為人不是很多,制度也不夠完善。但隨著公司的發展,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愈顯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執行這些管理制度。比如,員工遲到,按規定就要扣全勤獎,還要扣薪,一旦觸犯這些規定,就要執行相關的制度,盡管他說出千千萬萬的理由。在激光器的制造過程中,工程師偶爾也會出現損壞元器件,這些元器件也很貴,一旦是他的工作失誤而引起損壞,不管多貴或多便宜,也要處罰,讓他賠償。這樣所有員工都會養成愛廠如家的好習慣。
記者:能否略微談談您的私人生活?如您的興趣愛好、崇拜的偶像?
陳義紅:自從只身回國創業,我就成了名符其實的“空中飛人”,經常奔波于新加坡——廣州——武漢,陪家人的時間就少了,教育女兒的時間就更少了,幸好有一個賢惠能干的妻子,她一面打理新加坡的公司,一面管教女兒,現在我女兒已進入新加坡頂尖的南洋女子中學學習,在這里我要真心誠意的感謝我的妻子周雪萍。我也沒什么特別的愛好和興趣,但我特別喜歡看名人、偉人傳記,再就是每天必看新聞聯播和省市電視臺的新聞,關心時事,了解政策。
記者:您當時在國內是怎樣打開市場的?
陳義紅:企業創建之初,我們花在研究客戶身上的時間不低于25%,為客戶解決問題,讓客戶滿意的最好辦法不是向他們推銷產品,而是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福建的一家企業,以前使用的是德產激光設備,當他們的設備出現問題時,卻發現維修很困難,后來他們又購買了一臺國產的激光設備,但是又出現了問題,不能在生產線上使用,結果找到我們,我們不僅幫助他們修好了他們的國產激光設備,而且幫助他們維修了德產激光設備,這樣,他們就成了我們的第一個客戶。
記者:在武漢創業,和您在新加坡比,有什么不同之處嗎?
陳義紅:應該說,在武漢(或中國)創業與在新加坡創業有很大的不同,新加坡公司要的人很少,辦事比較程序化,效率很高,兩人兩股兩新元就可以注冊辦公司了。公司的發展完全取決于市場的開拓,對外交通、聯系等十分方便,缺點是“人情味”少一些,人力資源成本要高一些。在武漢創業,最大的優勢在于政府重視與支持,人才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十分熟悉環境,有很好的“人脈”,因此對我來說,回國創業是最好的選擇。
記者:創業過程中有何感受?
陳義紅:創辦企業幾年來,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公司的產品已經成功地占有了市場。對于我們企業而言,最重要的資源是人而不是錢,這是幾年來創業經歷中我的第一點感受。
省、市各級領導多次親臨公司視察,給了企業極大的鼓舞和推動作用。同時眾多的高新科技企業聚集在高新科技園,有利于技術協作和信息交流。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的第二點感受。
武漢市政府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們,抽出專項資金給回國博士發放資助、津貼,使我感受到祖國對我們回國人員的親切關懷。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的第三點感受。
融入祖國溫暖的大家庭,自主創業,施展抱負,有一種歸屬感、成就感和榮譽感,這種感覺真的太美好了,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的第四點感受。